宿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
一、选择题:(本大题共24小题,每小题2分,计48分)
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
答案 C B D A C A D B D C D B
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
答案 A C A B C A B D D B C A
二、非选择题:(本大题共4小题,第25~27题为必考题,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。第
28题为选考题,考生根据要求做答。计52分)
25. (16分)
(1)特点:中国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,西方对外输出商品的殖民贸易。(2分)
影响:中国: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;造成中国沉重的财政负担。
西方:积累了大量财富,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,为新的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。(4分)
(2)特征:国际贸易迅速发展;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;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。
(2分)
原因:工业革命后英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,首先成为工业国家,使东方从属于西方;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;资产阶级开拓市场,抢占殖民地,19世纪中期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。(4分)
(3)变化:中国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:棉纺织品进口增加,土特产品(茶叶)出口减少
(2分)
原因: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,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,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,国外竞争的加剧。(2分)
26.(16分)
(1)原因: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,中国民族危机严重;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“师夷长技”不能挽救民族危饥;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。(6分)
(2)认识:材料二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对宪政的常识、宪政的心理都没有准备;
材料三认为中国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。(4分)
理由: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,资本主义发展缓慢,资产阶级力量薄弱;专制主义历史悠久;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、国家不独立;封建思想浓厚;国民缺乏宪政意识。(6分)
27. (10分)
观点一: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。(观点2分)评析: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,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——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(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);生产力发展了,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,产品分配不平等,人权受到侵犯;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;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,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。
(论述方面:史论结合,言之有理,按等次可给1—6分, 语言方面:表述规范,条理清楚,按等次给1—2分)
观点二: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。(观点2分)评析: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;生产力的发展,能增进国家财富,带来社会进步;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;它的扩展,改变了世界的面貌。
(论述方面:史论结合,言之有理,按等次可给1—6分, 语言方面:表述规范,条理清楚,按等次给1—2分)
观点三: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。(观点2分)评析:利,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,增进国家财富,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:弊,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,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。
(论述方面:史论结合,言之有理,按等次可给1—6分, 语言方面:表述规范,条理清楚,按等次给1—2分)
28.(10分)
A.(1)特点:日本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;努力摆脱传统,不断西化。(2分)中国历法以服务农事为中心;历法水平领先世界。(2分)
(2)异:日本是为了“文明开化”,引进西方文明改造日本传统文化。(2分)中国是为了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。(2分)
同:都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调整历法。(2分)
B.(1)主要思想:民智未开,宣保君权,主张自上而下变法,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。
(3分)
背景: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,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,产生变法
救国的思想。(3分)
(2)异:康有为主张渐进革新;谭词同提出废君权,倡导民主激进主张。(2分)
同:都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。(2分)
C.(1)形势:亚洲战场盟军收复菲律宾等战略要地,日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,中国大陆进入局部反攻阶段;欧洲战场苏军和盟军攻入德国本土。(每点2分,共4分)
(2)理解:以有限的军事行动,达到有节制的政治、经济目的;受到国际政治、国际社会诸多因素制约,战争进程可控;战争范围、规模和手段的有限性和可控性。(每点2分,共6分)
D.(1)背景:内忧, 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;外患,两次鸦片战争后
西方资本主义加剧了对中国的政治、经济侵略。内忧外患造成清朝统治
危机加深。(4分)
(2)评价:张之洞的“新政”主张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、新文化的传播和政治体制的改革,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;但是,这些主张是他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思想的具体化,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。(6分)